百人计划第三届学员倪垚感想
日期: 2015-10-14来源:
申请项目的时候,我曾经很犹豫,一直在想自己是否配得上“百人计划”这个项目——提供在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圣母大学门多萨商学院这两所一流名校、知名学院的学习机会,给予非营利领域资深人士与专业组织的支持,定位于培育中国公益事业的未来领袖。而反观自己,从小就算不上学霸,工作这几年也都是在规模很小的环保组织中,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履历。空有一腔热血,是否能够申请到这么好的项目,或者说即便申请到是否能完成这么高要求的课程学习,于我完全是个未知数。
而当我提交完所有申请,如愿完成第一个学年的课程从圣母大学归来时,我开始明白:其实,我可以做到。也许语言水平有限,难以完全理解所有课堂中的内容并参与讨论,但我可以录音可以多问;也许经验与智商不及班上来自美国各大非营利组织的同学,对于同样案例的反应总是偏慢,但是我可以提前预习有关内容,多花时间复习消化;也许从小的散漫导致自控力很弱,无法长时间全神贯注的完成大量作业与材料阅读,但我可以熬夜读书,可以悬梁刺股,可以在书桌上贴满各种励志贴图……不管过程如何,在熬过每日8小时课程+4小时复习讨论+4小时作业的高压暑期之后,我发觉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视野、勇气和应变能力。而实现这一切最重要的,不是你此前拥有多少东西,而在于你明白你的目标是什么并且永不放弃的去探索属于你的那条路径。
有时我在想,我所从事的环保NGO领域甚至说整个中国非营利领域何尝不是面对着与我相似的问题呢?按民政部数据核算,社会组织占GDP的比重仅千分之一并还在呈下滑趋势,基金会、社团、民非等组织总共不过60万,相比其他产业而言十分弱小;同时,当前社会当中顶尖的人才都在涌向商业、金融、IT领域,稍差一些的也都会选择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或者公务员作为栖身之所,以至于非营利领域似乎只配接收三流的人才,发着不入流的工资;而加入非营利阵营的工作人员,除去少数被某些事情激发真正想为公益事业做点贡献的人士以外,多半只是来此混口饭吃或者想拿这里当作过渡然后去其他领域找职位。基于以上种种,许多非营利组织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固守着原有的几个资金来源精打细算而不去考虑优化公益产品、应对社会需求,更遑论开辟市场、参与竞争、提升效率。有些甚至将自身使命都抛之脑后,实质上完全变成一个牟利的商业组织但却效率低下,处于被社会所淘汰的行列。
“百人计划”的经历让我明白目标和坚持所能带来的改变,所以我相信尽管中国的NGO组织目前能力有限,依然也必然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的跨越:也许我们人员不足,区区几个全职人员往往要规划和管理颇具规模的社会事务,但是我们可以团结志同道合且潜在数量巨大的志愿者;也许我们缺少运营经费,难以给予人员高额的物质激励,但我们可以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实现情感的满足与追求的快乐;也许我们缺乏资本力量的推动,让我们在商业时代少了一个关键的竞争力,但是我们有多元相关方形成的强大社会网络,只要我们能够整合起来这些社会资本,完全可以产生不输于商业组织的效率和力量。总而言之,只要每个非营利组织坚持自己的使命愿景,去探索去改变,必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不会继续落入行业低收入——人员低素质——组织低效率——行业收入进一步下滑的恶性循环当中。而同时我也相信,NGO扁平自治的组织特点,在互联网造就的权力回归人民的时代,必将可以匹敌商业成为主流。
回想起来,记得在圣母大学时看了一部片子叫做《Rudy》,讲述了一个能力平平身体孱弱的学生为了实现加入全美第一橄榄球队的梦想,历经挫折、永不放弃、终获成功(其实说的就是圣母大学的橄榄球队,历史上这支球队蝉联了无数次该领域冠军,创造了Fighting Irish的辉煌)。这个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牢牢记住了play like a champion today 这句话。从这个故事中我也深深感到,非营利领域缺少的绝不是未来,而是像Rudy这样为了理想永不言弃的年轻一代。
“百人计划”可以说为有志于非营利领域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根据地,这里拥有你想要的各种弹药武器:从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理事会治理在内的组织管理工具,到中美非营利行业资深从业者与教授的思维理念,再到资源的支持、多元文化的冲击等等。如果你认同非营利的价值,并且有一个想做点什么改造未来社会的梦想,那么请你不要错过。也许你还有很多不足,甚至会怀疑自己,但一如我们从事的行业一样,虽然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明确方向并永不放弃的付出努力,改变必将发生。我不想说什么世界很大不如去闯这类心灵鸡汤的话,我只想说,在这里,我们一起用知识武装自己,探索NGO的未来,走出一条属于你的公益领袖之路!
倪垚,就职于国际节能环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