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及其培育研究
书 名:当代中国公益精神及其培育研究 作 者:卓高生 出版时间:2018-05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现代化不断冲刷着传统人伦观念与秩序,催生新的伦理精神与价值范式,呼唤并造就同社会现代化互动的人的精神气质与人格范式。公益精神正是当代伦理精神拓展的时代体现,是公益主体自我内在发展的吁求,具含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意蕴。公益精神是现代社会中责任、奉献、行动、反思、博爱、包容等德性品质有效整合、个体愿景和行动结合的文明表达形式,是一种存于个体在公共生活领域内的精神力量。它使人们在公共生活空间内对他人的境况和自我生存环境保持旺盛的激情、关怀并付诸积极行动,从而不但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也使社会整体利益达到最大化。因此,公益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个体价值,更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公益事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更有现代性生成中诸多经济、政治、社会多层面因子的激发。因而从传统慈善文化到现代公益文明的转型,从扶危救困的传统救助型慈善向多元开放的公益转变,必须要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作“历史”与“现实”的实质性联结。作为内在于公益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精神主脉,公益精神既有历史绵延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源泉,也有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民社会兴起的助推。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精神的生成是以尊重和重视个体正当利益的需要和满足为逻辑起点的,是源于个体内在的需要和自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有共同富裕的现实指向、生态文明的内涵扩展、“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理想的升华。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轴,以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前提的社会组成——公民社会,它的缘起离不开人类对利他精神的追求以及利他行动自我完善的愿望,离不开对有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期待,离不开现代社会多样化价值观的支撑。所以,公民社会是人们必需的公共空间,而公民间互助利他、奉献服务、团结友爱的公益精神为维系这一空间的生成提供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并在互构的过程中传播着公益精神的可贵品质,因而两者在公共生活中维系着同源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公益精神是公民参与公民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公民社会为现代公益精神的生成提供承载体。 “现实既是历史隐身的场所,同时又是历史现身的场所。现实既使历史匿名,又给历史正名。”现代公益事业于西方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却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然而我们却有着悠久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因此对中国传统公益活动的回顾有学者总结为“有传统而无事业的慈善”的中国特色。
当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公益事业的同步勃兴,这不能不令人叹息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反差。究其原因,当前国民公益精神的缺失、慈善意识的淡薄、志愿者精神的匮乏是重要因素。而新中国以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使得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的缺失和困境成为必然。尤其在一个社会转型、人们思想发生剧烈变动的年代,公众的这种公益精神缺乏状况将造成人们对自我生存发展能力的迷失、对社会矛盾和公共领域的冷漠,在人、社会、自然的三维系统中导致人文关怀沉沦、社会问题凸显、生态安全隐忧。 因此,公益精神的培育必须扎根当代中国的现实,坚持普适性与超越性原则的辩证统一,按照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性原则创设更多的公益情景并鼓励人们本着社会责任去参与公益行动。
为弘扬公益精神并落实于平凡的公益实践,无论是政府责任担当、市场主体角色完善、社会公益组织能力提升都大有可为。力求将公益精神化为公益行动、争取被动公益变为主动行善、努力做到由旁观到参与的转变是公益精神培育过程的旨归。为此,需要强化公民教育功效、创新公益行动激励机制、夯实公益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