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
日期: 2019-05-31来源:
项目名称: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
执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
项目简介:
“体/用”是中国古典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在观察和分析当下的中国慈善时,我们将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其中“体”是根本性的,表现为基本理念与价值观,“用”是从生性的,表现为工具、行为方式、组织制度等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不但对过去和今天有着巨大影响,也将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十九世纪以来,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现代之“用”与“体”大举进入,而中国传统之“用”与“体”则全面退却,其结果便是中华文化在显学意义上的退场。但是,这种形式上的退场并非意味着实质上的消亡,中华文化在深层次上依然顽强地绵续着。慈善领域亦是如此。当下中国慈善领域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慈善之“体”的混乱。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而且“群龙无首”。二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来自西方的慈善之“用”水土不服。古代之“用”既已过时,但又不能没有“用”,吾人采取了机会主义因应策略,大举引进、借用西方之“用”,乃至西方之“体”。虽然“借用”的成本远远低于“创造”,相对而言也更加轻松、便利,但是,其代价却是巨大的,即中华之“体”没有机会发展出自己的现代之“用”。然而,中华文化又是不可能真正退场的,即便是隐形的存在,它也始终是最有力的存在,对现实之中的一切发挥着有形或无形的巨大影响。因此,在中华大地上,任何外来之物,都要面对“水土不服”问题。实际上,在一个拥有强大文化传统的国度里,纯粹的外来物种,不经过适应性调整,是无法健康成长的。
我们认为,走出这种“体/用”困境的必由之路与最佳途径是返本开新,其基本策略包括:其一,创建“新中体”,赓续中华之体,同时吸收西方之体的有用成分,发展完善中华之体;其二,创建“新中用”,根据中华之体,创造现代中华之用,同时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学习、改进、完善西方之用;其三,以“新中体”解释“新中用”,为“新中用”赋予意义。由此,重建“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
我们相信,荟萃中华慈善之“体”与现代西方慈善之“用”的现代中华慈善,必将同时优于纯粹的传统中国慈善与现代西方慈善。我们亦相信,此种现代中华慈善必将丰富和完善人类的慈善事业。
基于上述理念、方法与认识,结合自身的理想、能力与资源,遵循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范式,我们将开展以价值为指引、以解决问题为手段、以变革现实为目标、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性研究”。我们坚信,以“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创建“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正是天命所归。
项目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将发起组建“慈善文化研习社”;举办“慈善文化会讲”;设立支持实践、研究、培训、推广的“慈善文化基地”;建立“慈善文化研究资讯中心”;组织并资助慈善文化理论研究。其中,“研习社”是由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组成和治理的共同体;系列“会讲”是研习社社员交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平台;“基地”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的落脚点,也是建立与推广成功模式的根据地;作为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基础设施,“资讯中心”汇聚有关慈善研究的专业性文献和数据;而“组织和资助”是为了协调整合有限资源以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扩大这一领域的资金规模。这一切努力的根本目的,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创建、践行、传播现代中华慈善。